【原標題】中國制造的“向新力”與“新引力”——透視2024世界制造業大會
文/本報記者馬欣然 汪海月 李斯博
肯尼亞,基利菲郡郡長邁塔·吉迪恩·蒙加羅正忙著推進全國最大制造業工業園區的升級建設。
日本,三菱日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增井憲急需拓展客戶資源,引領客戶投資新板塊。
美國,霍尼韋爾集團計劃在中國區加碼投資新能源、造船、半導體以及氫能等領域。
近日,他們都不約而同來到中國追趕新質生產力。9月20日至23日,2024世界制造業大會在安徽合肥召開。從“鎮館之寶”到重磅新品、從前沿技術到創新生態、從重大項目集中簽約到產業鏈供應鏈供需對接,一幕幕“中國智造新場景”在大會輪番上演,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的目光。
9月20日,在2024世界制造業大會展館內,觀眾參觀了解服務型人形機器人“萬小特”。(傅天 攝)
“向新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以“會”聚世界、以“會”窺全國,從“奮斗者”號萬米深潛到國產大型郵輪出海遠航,從折疊屏手機暢銷全球到人形機器人迭代升級,中國制造正從“大而全”持續向“大而強”“精而新”攀升。
在位于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展館內,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展出的1+X模塊化逆變器,憑借“行業第一的黃金標準”——單模塊功率1.1MW、最大支持8臺并聯、可實現8.8MW的子陣靈活配置,吸引了一眾與會者駐足。
“公司研發人員占比近40%。2024上半年研發投入達到14.86億元,同比增長超40%?!标柟怆娫炊麻L曹仁賢說,繼7月與沙特公司AlGihaz簽約全球最大儲能項目以來,已收到不少外商拋來的邀約橄欖枝。
在他看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加之中國完整的工業體系、研發與創新活力、豐富的人才儲備等優勢,是當前產品能夠暢銷國內外的關鍵所在。
瞄準“高科技”、追求“高效能”、邁向“高質量”,本屆大會上,從會場內到會場外,可以窺見中國制造正在持續攀登升級,在多個領域呈現技術顛覆性變革。
作為2024世界制造業大會首次增設的大規模室外展區,200余款最新智能交通工具在駱崗公園競相登場,拉滿嘉賓和市民的“科技體驗感”。
今年5月將總部從上海搬來合肥的覽翌航空聚焦城際間的低空出行,攜帶明星產品“鰩”前來赴會。這款形似飛魚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最多可搭載5名乘客,航程可達200公里,最大巡航時速可達230公里。
“這款產品的所有部件制造都實現國產化,運營成本相當于通航成本的三分之一,有助于進一步普及推廣低空出行,讓‘打飛的’通勤不再遙不可及?!焙戏视[翌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葛媛說。
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主要特征的新質生產力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將有效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
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數據顯示,8月份,中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6%,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長11.4%,連續10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導航測繪氣象及海洋專用儀器制造行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54%、65.1%,制造業發展新動能不斷培育壯大。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談到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全球礦業巨頭力拓集團首席商務官兼中國區主席白睿明表示,中國將繼續成為全球制造業轉型升級和貿易增長的重要力量,是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器和全球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
9月20日,觀眾在2024世界制造業大會展館內了解方形鋁殼鈉離子電芯等產品。(傅天 攝)
“新引力”增強外商投資信心
本屆大會是歷屆世界制造業大會中參會國家和地區數、外賓參會人數最多的一屆,涉及41個國家和地區。大會還專設500平方米的國際展區,吸引來自10多個國家的30多家知名企業、超過600件展品參展,國際參展規模創歷史新高。
“中國搭臺,各國唱戲?!北本┐髮W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指出,外資加碼中國新興產業,將促進資本、人才、技術等創新生產要素的跨境流動和科學技術的國際交流,推動中國形成更深層次的開放創新生態,進一步激發中國經濟發展潛力。
今年年初,總部位于美國的高科技公司霍尼韋爾在堅持了20多年的集團戰略“東方服務東方”的基礎上,提出了更精細化的“中國服務中國”。
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外企之一,在華近90年的霍尼韋爾是中國對外開放的見證者、參與者、獲益者。在霍尼韋爾中國區總裁余鋒看來,中國已成為全球領先的智能制造市場,隨著中國政府大力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升級,必將為跨國公司創造更多機遇和紅利。
“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與綠色化協同轉型,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也構建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優勢,這一新模式與霍尼韋爾的戰略高度重合?!庇噤h在大會系列活動之一的安徽省新興產業與跨國公司對接會上表示。
近年來,霍尼韋爾在中國自動化、能源轉型、航空、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持續投資布局。今年7月,霍尼韋爾與安徽豐原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安徽蚌埠建設可持續航空煤油等項目,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當前跨國企業都在尋找增長新引擎,中國以創新為驅動、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的新質生產力,正在全球經濟版圖中形成新的吸引力。穩居世界第二大研發投入國,高新技術企業約40萬家,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躍居世界第一……中國經濟的“向新力”正在迅速成長壯大,成為與跨國公司合作的重要基礎。
今年1月至8月,中國新設外資企業近3.7萬家,同比增長11.5%,實際使用外資金額超5800億元人民幣,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占比較2023年同期提升了1.9個百分點,引資結構持續優化。
在全國范圍內,世界制冷行業巨頭丹佛斯集團在中國投用全球制冷研發測試中心、寶馬集團增資200億元用于華晨寶馬大東工廠的大規模升級和技術創新、意法半導體封測創新中心入駐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批批外資制造業項目在華落地,彰顯對華投資信心。
“隨著中國經濟從傳統經濟向充滿活力的新經濟轉型,我們看到了可再生能源、電池生產和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的巨大潛力?!痹蚣瘓F行政總裁溫拓思表示,渣打看好中國經濟長期前景,也會在未來更長的時間里,與中國共同發展。
今年3月,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合肥分行開業。溫拓思說:“合肥是中國高科技制造業的基地之一,在合肥開設分行可以更好地服務生物醫藥、TMT(電信、媒體和科技)等新經濟領域客戶?!?/p>
中國德國商會發布的《2023/24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德企計劃未來兩年內增加對華投資,91%的受訪德企表示將繼續扎根中國市場。世界知名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發布的2024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信心指數報告,將中國的排名由去年的第七位上調至第三位,中國在新興市場專項排名中位居榜首。
開放共贏拉緊經貿紐帶
活力與定力,源于中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誠意與決心。中國為此開展了一系列務實舉措:多次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實現“清零”;加快推進營商環境改善,保障外資企業在要素獲取、資質許可、標準制定、政府采購等方面的國民待遇;設立22個自貿試驗區、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等。
“中國政府宣布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這不僅彰顯了中國擴大國際合作的積極意愿,也提升了一眾外資企業持續深耕中國市場的信心?!比怆姍C(中國)有限公司董事兼副總經理玉井武志說。
此外,中國正加快出臺實施數據跨境流動、便利外籍人員來華等配套措施。今年以來,合肥德國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正式獲批,計劃近期開學;廣州放寬了對外籍人士的購房限制,允許在限購區購買大面積住宅;杭州推出統一涉外綜合服務平臺“AI Hangzhou”(愛杭州),已吸引境外用戶訪問量超過10萬……“老外在中國不見外”讓更多外商“愿投”“樂投”并“留得下”。
35歲的肯尼亞人凱文曾在新年許愿:為家里蓋個大房子。他從未想過自己的生活會與中國如此密切相關。一年前,這名中肯集團旅游公司的職工承接了車輛分配的管理工作,并因此得到升職加薪?!笆欠侵杏用芮械慕涣骱献鹘o了我夢想成真的機會?!?/p>
“集團在肯尼亞從事的國際物流、貨代清關、咨詢服務等業務,為當地帶來了近千個就業崗位?!敝锌霞瘓F董事長、肯尼亞中華總商會會長卓武在大會系列活動之一的安徽省新興產業與跨國公司對接會上告訴記者。
來華赴會的肯尼亞郡長邁塔·吉迪恩·蒙加羅,就職于肯尼亞最大制造業工業園區所在地基利菲郡政府。他說:“我們渴望學習中國的技術、創意和創新能力,共同提升我們的生產力、競爭力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p>
“對世界而言,我們需要搭建一個展示制造業發展成果、促進高端資源對接合作的權威平臺,共促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世界制造業大會就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平臺?!比蛑行∑髽I聯盟全球主席卡洛斯·馬格里諾斯說,希望各國能以世界制造業大會為契機,共同推動全球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活力和動力。
在世界制造業大會的國際展區內,中外融通向新的“牽手”案例比比皆是。法國阿爾斯通公司的展板重點展示了其與中國中車集團合作研發軌道交通車輛的歷程;德國庫爾茲集團與施華洛世奇共同開發的汽車內飾設計在中央展臺吸引不少嘉賓駐足……
9月21日,在2024世界制造業大會上,人們參觀體驗阿爾斯通跨座式單軌列車。(黃博涵 攝)
成立于美國的渦輪增壓器制造商蓋瑞特今年已進入中國30年,為中國汽車行業帶來尖端渦輪技術?!巴ㄟ^與中國政府和合作伙伴緊密合作,我們不斷推動創新、提高效率,建設一個更加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我們不僅共同期待未來,還將一起創造未來?!鄙w瑞特全球高級副總裁馬克·羅德里格斯說。
9月2日,德國大陸馬牌輪胎中國合肥工廠的乘用車輪胎產量突破1億條。從生產線到展臺前,“緊跟中國新質生產力”始終是大陸馬牌發展的高頻熱詞?!皬暮腺Y到合伙,我們與中國企業融合創新的深度廣度不斷加大?!贝箨戱R牌輪胎(中國)有限公司運營總監陶敏說。
喬治·布什美中關系基金會主席、天空塔投資公司董事長尼爾·布什在制造業大會上表示,制造業已經不再局限于各國的國界之內,而是在一個高度重視知識和資源的全球生態系統中蓬勃發展,在擁抱創新的同時,攜手合作的國家才能釋放新的潛力,并且推動經濟增長。
國產新能源汽車奔馳在亞歐大陸、綠色項目與智能研發中心在歐洲廣泛落地應用、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在拉丁美洲拔地而起……中國與越來越多國家拉緊了互惠互利的經貿紐帶,“中國造”點亮了地球村的美好生活。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的研究顯示,中國制造業進口每增加10000美元,世界范圍內的就業崗位平均可增加22.84個。研究還指出,中國為推進人類工業文明的持續進步作出巨大貢獻。
“憑借全球最完備的產業體系和最大最有潛力的廣闊市場的自身優勢,中國始終保持著新的開放姿態,展現了聯動暢通、開放合作、普惠共贏等為內核的國際觀?!敝袊鐣茖W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室研究員任琳說,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開放指數”下滑之際,這種“包容性增長理念”為緩慢復蘇的世界經濟注入正能量,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國人民。
刊于《參考消息》2024年10月10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