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曾經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過的11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的感人故事,是新生們的“開學第一課”。在“開放日”走進合肥科學島內看展覽聽講座,是市民們常來常往的“科普課”。人們感受到科學成就背后的精神力量——愛國奉獻的精神底色不能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志氣不能丟。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個人理想與時代方向、國家民族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接力傳承,勇攀高峰,大展身手。
傳遞精神之火
奮勇開拓擔使命
開學季剛剛過去,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校園內,關于老一輩科學家的話題無處不在。他們為教科書提供“定律”,也為舞臺藝術作品帶來“光影”;他們是令人仰視的楷模,也是可親可敬的校友。
在中國科大東區大禮堂,話劇《種子——趙忠堯紀事》帶領青年學子們走入這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者之一、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首任系主任的科學世界。與此同時,合肥高新區則舉辦首場“光影育人”觀影活動,播放了電影《錢學森》。觀影之前,錢學森力學科技英才班班主任范煜作了15分鐘的《錢學森與中國科大》講座。感動之余,同學們說,想繼續聽他們的故事,下次相約!
前不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在2024年本科生開學典禮上的一番話中,也提及三位科學家:楊承宗拒絕了海外高薪,帶著用全部積蓄換來的13箱珍貴資料毅然回到新中國。在我國放射化學基礎幾乎為零的情況下,他親自設計放射化學實驗樓,培養了新中國急需的第一代放射化學研究人才。他是我國放射化學奠基人、中國科大創校元勛之一。21世紀初,潘建偉籌建實驗室,組建研究團隊,帶領一群年輕人闖入微觀世界,開啟了與量子的“糾纏”之旅?!澳印鄙?、“京滬干線”建成、“九章”“祖沖之號”橫空出世,這一系列重大成果實現了科學與技術的完美融合。中國科大近代力學系首任系主任錢學森在大學期間廣泛閱讀哲學、文藝理論方面的書籍。他在專著《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中,大力提倡藝術與科學結合,認為文藝與科技是不能割裂的……
閱讀曾經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過的包括11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在內的老一輩科學家敢于戰勝艱難險阻、勇攀科技高峰、無私奉獻甚至為國捐軀的感人故事,成為新生們的“入學第一課”,鼓勵學生們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勇擔使命,為國家的科學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回溯文化傳統
千淘萬漉為求真
科學家精神力量,激勵著一代代青年學子奮勇前行?;赝腥A大地,科學傳統,不絕如縷。
中國古代產生的農、醫、天、算四大科學體系和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技術發明,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經世致用”等觀念的影響。傳統數學經典著作《九章算術》以方田、粟米、方程、勾股等分類,列舉了246個數學應用問題求解,很有實用價值。曾子《大學》有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古代中國,科學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和理解,同時注重將科學知識運用到人們生活中去。
為什么哲理與實踐相互統一?這是中華傳統文化之博大,對于技術發明的托舉。
在阜陽感受“漢代星空”,汝陰侯漢墓的發掘為這座城市增添了璀璨的歷史篇章,該墓葬出土的天文觀測儀器,不僅是阜陽珍貴的歷史遺產,更是全人類探索宇宙和文明演進的重要見證。這是古代的科學成果,也體現著當時的科學思維。在凌家灘“觀星”,天文學史專家及科研團隊復原文獻中立表測影的天文實踐,讓受眾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這個古老而神秘的節氣以及背后的歷史淵源。
為什么從仰望星空中認識自我?這是中華文明之燦爛,對于科學思維的啟蒙。
在研究者們看來,中華文明具有相當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明成就,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精神。無論是求真的精神、知識的豐厚,還是獲取知識的方法、推理驗證的方法等,中國古代都不缺乏科學。中國傳統文化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和豐富的思想之源。
點亮時代之光
報國攀登寫傳奇
走進新時代,提倡科學家精神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是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何以如此認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敝腥A優秀傳統文化反對“坐而論道”,提倡“實干興邦”。近代史的苦難歷程給中華民族帶來創傷,卻也讓中華民族的實干精神得以聚焦。舍小我存大我,不顧自我成就擔當精神,在中華民族發展的進程中,在歷史緊要關頭總是會有人挺身而出、肩負重任,把個人融入國家、民族,以無我忘我的精神推動國家和民族的大業。
在合肥科學島西側,有一座葛庭燧院士紀念廣場,紀念碑上所書:悠悠赤子、殷殷報國。1993年,錢學森在葛庭燧八十壽誕的賀信中寫道:“我永遠也不能忘記,是你引導我回到祖國的懷抱”。
葛庭燧是誰?他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首次發明了金屬內耗測量裝置,被科學界命名為“葛氏擺”。1941年,葛庭燧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卻始終心系祖國。新中國成立后,葛庭燧攜妻兒沖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并即刻投身到建設祖國科研事業的第一線。1952年,葛庭燧舉家前往沈陽參加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籌建工作。1980年,年近七旬的葛庭燧院士來到合肥科學島,創建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那時的科學島,條件很差,葛庭燧提出了“摸爬滾打、勤儉建所”的口號,他決心在中國的實驗室里培養出自己的人才,創造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40年春華秋實,固體物理研究所不斷書寫著傳奇、發展與創新:內耗研究室被譽為“世界內耗事業的搖籃”;研究所率先開展納米材料研究;高效吸能合金助力我國實現深空探測器著陸緩沖系統的完全自主化;高性能阻尼器助力高分七號衛星實現高分辨探測……
“雖千萬人,吾往矣”,是合肥科學島諸多先驅者的選擇,是科學家們義無反顧的行動,也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折射。而科學家精神仍在當代大放光彩——愛國奉獻的精神底色不能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志氣不能丟。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將個人理想與時代方向、國家民族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接力傳承,開拓創新,勇攀高峰,大展身手。
(記者 晉文婧)